渐渐消失的本地山羊
近日,颍州晚报记者在太和县好好山羊养殖公司见到邹勋时,他正在给山羊喂饲料。
与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山羊不同,这里的山羊毛色纯白,弹跳能力十足。近两米高的羊圈围栏,羊儿一跃而过。为防止它们外逃,主人们不得不在围栏上加上绳网。
邹勋告诉颍州晚报记者,这些山羊就是阜阳土生土长的黄淮白山羊。
据阜阳市畜牧局总畜牧师魏登山介绍,黄淮白山羊因广泛分布在黄淮流域而得名,饲养历史悠久,是黄淮平原地区优良山羊品种,具有体质结实、耐粗饲、抗病力强等特点,但体型较小,生长缓慢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,杂交技术风靡一时,阜阳各地纷纷引进萨能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,以增大山羊的体型,增加泌乳量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来自南非的波尔山羊又成新宠,被阜阳各地引进杂交,使山羊的体型增大,生长速度加快。
两次大规模杂交的后果是,原本常见的黄淮白山羊渐渐成了稀有品种,濒临灭绝,只有在偏远的农村才能偶尔发现。
杂交引发的繁育危机
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开始显现。据介绍,波尔山羊有个致命的缺点,跟本地山羊多代杂交之后,抗病性较低,耐粗饲能力差了,产仔能力也开始下降,有些杂交的波尔山羊一年只繁育一次,且单崽率较高。
“一般情况下,黄淮白山羊一年繁育两次,多为双崽,四到五崽的概率也很高。”10多年前,在太和从事农资经营的邹勋,偶然得知了本地山羊品种濒临灭绝的消息,深感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性。2007年,邹勋在太和县高庙镇高庙村成立了好好山羊养殖公司,专门收购、饲养黄淮白山羊。为此,他投资100多万元,建了占地面积125亩的高标准养殖场。
邹勋告诉颍州晚报记者,越偏僻的地方,纯种黄淮白山羊存在的可能性越大。10多年来,为了搜寻黄淮白山羊,邹勋经常背着馒头、矿泉水到阜阳市和外地最偏远、交通条件最差的村庄,有时一走就是半个多月。
寻找的过程充满坎坷。有一次,邹勋在太和县二郎乡一河道内发现了一只黄淮白山羊,但无论出价多少,山羊的主人坚决不卖。